“广韵楼”藏珍贵古籍善本

9430 | 姚秦鸠摩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Author: --

Size: --

Signed and dated: --

Estimate:

Final Price: --



唐人写经
1卷 写经纸本
提要:序分第一、护念付嘱分第二、住分第三、如实修行分第四、如来非有为相分第五、我空法空分第六、具足功德校量分第七、真如分第八、利益分第九、断疑分十。尾残,有金栗山藏经纸章。历千余年而保存品相佳。
翰海遗珠——广韵楼藏敦煌写本《金刚经》介绍
明珂
每一件敦煌遗书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笔者浅陋,仅就翻阅所及,试对广韵楼所藏敦煌写本《金刚经》的内涵作初步的阐发,错误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菩提流支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据卷首题名,本件遗书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历史上曾有六译,与《大正藏》经文比对,当为北魏菩提流支译本。敦煌遗书是我国写本时代典籍文献的最大遗存,具有数量庞大、跨越时间长、使用语言多、内容丰富等特点,是我国近代文化学术史上四大发现之一。据方广锠先生统计,全世界的敦煌汉文遗书总计约在58000号,绝大部分收藏在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机构,也有很少一部分收藏在私人藏家手中。敦煌遗书中既有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籍,又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考古、民俗、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众多领域的世俗文书。佛教文献是主体,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当时社会佛教兴盛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金刚经》有3500号以上,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六,仅次于《妙法莲华经》、《大般若经》,位居第三。这其中绝大部分为鸠摩罗什译本,菩提流支译本、真谛译本、玄奘译本加起来也只有20号左右。因其存世稀少,此菩提流支译本残卷文献价值自不待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简称《金刚经》、《金刚般若经》。“金刚”乃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比喻佛法能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梵语音译,意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亦为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金刚经》的梵本有三百颂,经中主要论述了诸法性空幻有的理论,是般若类经典中的纲要。
《金刚经》自传译到中土,就广泛流传,先后共有姚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唐义净六位大师译传。其中隋达摩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唐义净译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六个译本因所依底本不同,经文多有不同,而以后秦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几乎人人持诵,家家传习。当然其它版本除入藏流通之外,在民间也有程度不同的单本流行,特别是菩提流支译本中一段经文,“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为冥司偈,原为鸠摩罗什译本所无,据《金刚经感应传》,在唐长庆二年(822)由灵幽加入罗什译本。《感应传》记载:灵幽在京大兴善寺出家,唐长庆二年因病暴亡,无常二鬼带其来到冥府,引见阎摩天子,阎摩天子问其平常的修行功课,灵幽说:贫僧多年持诵《金刚经》。阎摩天子合掌称善,并请诵读一遍。灵幽诵完之后,阎摩天子说:法师所念经文尚缺少一段,《金刚经》真本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现在再给您十年的寿命,重回世间,奉劝世人受持真本。七日之后,灵幽果真起死回生,于是奏明大唐天子。中使奉敕往濠州查看,发现经文比传世本在“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后,多出“尔时惠命须菩提”到“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一段。从此勅令天下传写真本。此段灵异故事亦见于《宋高僧传》、《金刚经解义、《金刚经宗通》、《金刚经演古》、《金刚经持验记》。据此,唐长庆二年(822)以前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均无冥司偈,我们也可以从敦煌遗书《金刚经》写本得到验证。归义军时期以前的写本均无冥司偈,其后均有冥司偈。最有代表性的是法藏P.2094,这个写卷为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历学家翟奉达所有,前半部分为翟奉达在天复八载(908)抄配的《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启请八金刚》、《大身真言》等内容,《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就记载了灵幽的灵异故事。后半部分为盛唐时期罗什译本《金刚经》,原无三十二分和冥司偈,据卷尾题记,翟奉达依据西川印本,抄补了三十二分和冥司偈。由于冥司偈这段灵异故事,把鸠摩罗什译本与菩提流支译本密切地联系起来。
译者菩提流支,意译为道希,北天竺人,深悉三藏,显密兼通。为弘扬佛法,携带万余夹梵文经卷于北魏永平元年(508)经西域来到洛阳。魏宣武帝特设译场,请其主持译经,选派梵僧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为其助手。后随东魏迁到邺城,继续译经。经二十余年间,译有《弥勒菩萨所问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深密解脱经》、《入楞伽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弥勒菩萨所问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法华经论》、《宝积经论》等共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所译众经之一。
瀚海遗珠——广韵楼藏敦煌写本《金刚经》介绍
明珂
敦煌写本菩提流支译本多将全经分作十二分。据S.1087《金刚般若义记》(注释菩提流支译本),十二分来源于国外法师的传授,将经文分为序分、护念付嘱分、住分、如实修行分、如来非有为相分、信者分、校量分、显性分、利益分、断疑分、不住道分、流通分等十二分。可能由于国外法师传授的不同,或是本土翻译上的差异,造成敦煌写本菩提流支译本十二分标题不尽相同。本卷残存十分,内容如下:第一序分、第二护念付嘱分、第三住分、第四如实修行分、第五如来非有为相分、第六我空法空分、第七具足功德校量分、第八真如分、第九利益分、第十断疑分。
二、关于古代修复
通观全卷,本件遗书由三部分构成,护首为古代配补,卷中为盛唐写经,卷尾为近代配补。据对敦煌遗书的初步调查,大约四分之一的写卷在古代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此残卷古代亦曾经修复。敦煌遗书绝大部分为卷轴装,收起时从左端向右卷起,而展阅时则从右端打开,这样卷子的右端常露在外面,而且打开的频率很高,极易污损残破,因此敦煌写卷的卷首大多或残破或脱落。此残卷原卷首脱落,古人修复卷子时,在卷首缀接一张素纸,作为护首。素纸较厚,可能为归义军时期敦煌当地生产的纸张,据此推测可能是归义军时期修复的。护首前粘裹一根芨芨草天杆,两端与写卷横幅相齐。标准的敦煌写经,在卷首背面书写经名,称作“外题”,便于卷收后查找。此件残卷加装护首后,在背面书写经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标准的敦煌写经卷尾加木制或竹制的轴,轴的两端各露出1厘米,用来卷收经卷,叫地轴。本卷写经卷尾残破,修复时缀接一张尾纸,加装地轴,作为拖尾,以保护原卷正文。尾纸是从一佛经背面揭下来,上面依稀可见一行经文,从“端楷而肥”的字体看,似为宋本。尾纸上钤“金粟山藏经纸”朱印。“金粟山藏经纸”是北宋中期所写《金粟山大藏经》的专用纸,因每纸都钤有“金粟山藏经纸”朱色长方印而得名。该纸纸质厚重,经染黄涂蜡,表面莹润,虽经千百年沧桑,犹不变色,后代文人名士多剥取用作书画装潢。金粟山藏经纸珍稀难得,乾隆帝曾命仿金粟山藏经纸,合格者钤“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朱印。浙江省博物馆所藏一件敦煌写本《佛说佛名经》即用仿金粟山藏经纸配补。本卷所钤“金粟山藏经纸”朱印真伪待考,从尾纸和“金粟山藏经纸”朱印看,卷尾乃敦煌遗书发现并流散社会以后所修复配补。该卷背面既有古代的裱补,也有近代的裱补,裱补纸的纸质、颜色、厚薄各不相同。
三、关于纸张特点
细审原卷,盛唐部分写经共有4纸,有乌丝栏,每纸高26厘米,第一纸长140厘米,抄经82行,第二纸长142厘米,抄经84行,第三纸长142厘米,抄经83行,第四纸残存80.1厘米,残存经文48行。唐代标准的写经纸一般是26厘米×52厘米或26厘米×39厘米,此件每纸长度在140至142厘米之间,这在敦煌遗书中非常罕见。2007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公布中国书店所藏敦煌遗书,其中ZSD2081号隋代写本《大般涅盘经》,最长一纸有143厘米,是研究隋代的造纸工艺的重要资料,具有特别的文物价值,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0128)。此件敦煌遗书的面世,说明至迟在隋代发明的这种特殊造纸工艺在唐代仍流传不辍。后来可能由于这种纸张不能适用于雕版印刷技术,因而在宋代以后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件盛唐写经所用的纸张均经过染黄处理,也就是经过了“入潢”工艺的处理。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记载:“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檗,取其避蠹。”在染潢之后又经过捶打、上蜡的工艺,纸张变薄,坚挺平滑。
以上笔者仅从敦煌写本菩提流支译本《金刚经》特色、古代修复、纸张特点三个方面对广韵楼藏《金刚经》写本残卷作了粗略的介绍,意在抛砖引玉,相信专业研究者结合敦煌遗书中所有菩提流支译本及注疏进行深入研究,所获必将更大也。
26×504cm